close


  • 2012-06-15
  • 中時樂活
  • 作者:黃瑽寧




     帶孩子就醫時,你都如何和醫師溝通?醫師真的了解你孩子的需要嗎?為何做好溝通,連醫藥費都可以節省?


     有小孩的父母會苦惱該如何挑選小兒科醫師,但其實小兒科醫師也會挑選病人。


     一位兩歲的小孩跟著媽媽來到門診,跟我主訴好幾個問題:皮膚過敏、不吃飯、常常便祕、腹脹不適。經過我詳細問診,發現這個孩子一天喝五次配方奶,也攝取益生菌、維他命、酵素等人工合成食品,卻很少吃固體食物。


     我跟媽媽說,這個孩子很有可能只是牛奶蛋白過敏,正餐均衡飲食吃多一點,不要再喝配方奶,所有問題應該就能迎刃而解。


     然而媽媽不願聽從我的建議,大驚小怪的說:「不喝牛奶怎麼可以?牛奶不是最營養的嗎?不喝牛奶要喝什麼呢?羊奶可以嗎?」任憑我說好說歹,她還是堅持一定要喝牛奶,認為孩子需要的是吃腸胃藥和擦皮膚藥膏來解決問題。


     我放棄了,開了個藥膏給媽媽,請她有問題隨時來找我,但我沒有主動約回診的時間。


     如果有醫生跟你說你有慢性的問題需要解決,卻沒有主動預約返診時間,很抱歉,那就表示他不喜歡你,最好別再回來了。


     我每週看上百名患者,形形色色、各行各業、貧富貴賤,什麼樣背景的人都有。治療疾病的思考本身就很費神,更累人的是,我必須在短短幾分鐘內,了解這位家長或是這個家庭,需要的幫助是什麼。


     有些媽媽需要詳細的解釋才能安心;然而也有些爸爸似乎不在乎你講什麼,把病治好他們就很滿意。有的孩子愛喝藥水,家長就希望藥都開液狀的;但也有孩子很能吞藥,連眉頭都不皺一下,家長反而喜歡拿藥丸子。諸如此類的複雜狀況層出不窮,醫生卻只能在短暫的對話中,試圖找出雙方可接受的平衡點。


     上個月我讀到一篇刊登在《兒科》雜誌的報導,標題非常有趣,大意是:「和醫師一起討論治療方向,可以節省荷包」。


     研究內容發現,家長和醫師若溝通良好,能一同討論出適合的治療方向,就能減少跑急診以及住院的次數,醫療費用自然跟著降低。除此之外,病人有無保險、餵藥習慣如何,這些以病人為導向的療程討論,都可減少無效的醫療浪費。


     當家長力圖改變,開啟與醫師的適當溝通之後,孩子的住院率可從七%降為三%,減少一半以上,跑急診的百分比也從二六%下降為一五%。


     當然,所謂能溝通的醫師,一定要是你信任且感覺很投緣的醫師。在我的門診當中,許多媽媽都是我的讀者,她們看了我的書,認同其中的治療原則,所以帶孩子來看我。這樣的家長對我來說是珍寶,因為我不需要費太多的唇舌解釋,便可以達到醫治的共識,這種同舟共濟的感覺,令人非常愉快。


     兩問題,啟動與醫生的溝通


     如果您不知道該如何跟醫師啟齒、溝通,可以先從兩個方向詢問:第一,給孩子餵藥的習慣,比如說什麼樣的給藥頻率較容易配合執行?一天兩次?還是一天四次?孩子比較喜歡藥水?還是藥錠?


     第二個問題是,如果發生什麼樣的危險跡象,我必須帶孩子來醫院?


     這兩個問題是居家治療的核心,所以家長千萬不要走出了診間,還不清楚醫師給予孩子的治療是什麼;等到回家孩子不肯吃藥,又發高燒,心急如焚下,再跑一趟急診,然後不明就裡的就住院了。


     順帶一提,如果您剛好是我的病人,那個沒有約返診時間的理由,只是開開玩笑罷了,別當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olar623 的頭像
    polar623

    polar的踏浪逐夢轉播網

    polar6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