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產不僅危及寶寶的生命,其後遺症對家庭與社會都可能帶來沈重的負擔,因此,孕期預防早產是刻不容緩的事情。一旦出現早產跡象應盡快就醫,讓孕婦與胎兒及早接受最適當的診治。
怎樣才算是早產?
|
多數人將懷孕未足月時便發生分娩的現象,就叫作早產,然而這樣的定義未免太過含糊,正確所謂早產的定義是指懷孕週數滿20週後,但未滿37週間之生產。馬偕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陳楨瑞表示,懷孕20至37週之間,若發生1小時有6次以上的規則性子宮收縮,並合併有子宮頸變軟、子宮頸長度在超音波下小於2.5cm,或子宮頸擴張大於2cm時,稱之為「早產」;若是孕婦在上述的週數間,僅具備子宮規則收縮,子宮頸卻無變化時,稱為「早發性子宮收縮」;若是無規則性子宮收縮,卻在上述週數出現子宮頸變薄的變化時,則為「子宮頸閉鎖不全」。小於懷孕20週便分娩,直接就稱之為「流產」。
新店耕莘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黃文郁也指出,早產發生率雖然約佔所有懷孕的5~10%,卻是造成80%新生兒死亡的原因。一般而言,出生的週數愈小、體重愈低的早產兒會有的合併症愈多,所以,早產防治特別針對懷孕小於32週或體重低於1500公克的早產兒。
★早產兒常出現的問題
呼吸器官問題
相較於足月的新生兒,早產兒出現的合併症相對多,尤其以呼吸道疾病最為嚴重。根據統計,體重低於1000公克的早產兒,約有一半以上需要靠呼吸器維持呼吸,陳楨瑞醫師指出,這是因為肺泡的第二型上皮細胞,要在懷孕34週後才會開始分泌肺泡張力素,肺泡張力素是胎兒出生後,讓肺泡能像氣球般擴張交換氣體的重要物質,一般34週前的早產兒因為缺乏此張力素,容易出現新生兒呼吸窘迫症候群,在治療上便需要插氣管內管,給予高濃度氧氣正壓呼吸。
另外,早產兒也因為腦部的發育尚未成熟,常常發生呼吸暫停的現象。此時需要外在的剌激才會回復自發性的呼吸,一般會視病情需要用藥物或是高濃度氧氣正壓呼吸的方法來治療。陳楨瑞醫師提醒,長時間使用高濃度氧氣正壓呼吸治療,可能存有某些潛在的危機,如:壓力造成肺實質纖維化病變、氣胸、肺部感染;還有因為使用氧氣濃度過高,其氧分子的毒性也易引起視網膜病變、剝離或出血而影響寶寶未來視力。
心臟問題
正常胎兒的動脈導管在出生前需保持開放,以維持主動脈到肺動脈間的血流,一般足月生產的新生兒在出生後會自行關閉這條通路,但早產兒動脈導管持續開放的機會較大,容易引起腸胃道缺氧、肺部高壓,甚至引起心臟衰竭等併發症,此時必須要用藥物或開刀的方法來使其關閉。
皮膚問題
早產兒的皮膚比起足月兒來得薄又不成熟,很容易遭受到細菌的入侵,也因皮膚的表面積大,容易由皮膚喪失過多的水分及體溫,再加上早產兒體內貯存的肝糖不夠,無法在身體需要時提供足夠的熱量,因此早產兒常容易出現體溫偏低的現象。
腸胃道問題
早產兒因為腸胃道不成熟,不只蠕動慢,消化能力也不好。且容易因胎兒呼吸窘迫症、缺氧缺血,或是因為免疫能力不足而發生壞死性腸炎,嚴重者可致死。
腦部及神經問題
早產兒可能因為腦部血管脆弱,而出現新生兒顱內出血,影響了運動或認知神經的發育,造成日後學習遲緩,甚至是腦性痲痺。有時也會因為神經系統的傷害,而造成聽力受損。
肝臟、血液問題
早產兒的肝臟可能因為p-450酵素製造不足,而較易出現黃疸的情況。同時凝血因子因為肝臟製造有限,所以容易有出血(腸胃道或是顱內出血)的狀況。
免疫系統問題
早產兒常需依賴全靜脈營養點滴的注射或呼吸器的輔助來維持生命,所以需於新生兒加護病房中照顧,因而常發生病菌入侵。一旦病菌侵入早產兒體內,因為他們沒有功能成熟的免疫系統來幫忙對抗這些病菌,很容易發生嚴重的全身性感染。
早產高危險群檢測表
生下早產兒,寶寶、媽媽和新生兒科的醫師都將面臨更艱辛的挑戰。孕媽咪不免擔憂:「我是不是早產的高危險群呢?」陳楨瑞醫師表示,如果孕婦有下列敘述的情況,則為早產高危險群,最好在孕期隨時留意是否出現早產的徵兆。
不良的生活型態□YES □NO
|
過度操勞、抽菸、喝酒甚至藥物都會影響身體的狀況,良好的身體狀況是維持穩定懷孕過程的重要條件,因此,若是身體情況不佳,自然無法提供良好的環境讓胎兒成長,早產機率一定會因而上升。
心理壓力無法抒解□YES □NO
長期的心理壓力可能產生壓力相關荷爾蒙,也會刺激其他荷爾蒙的連鎖作用,而誘發子宮收縮造成早產。例如:家暴、家庭經濟壓力大、突然遭逢意外、嚴重的精神刺激、伴侶支持度不足等都容易早產。
懷孕年齡過早或過晚□YES □NO
過於年輕(小於18歲)或是過於高齡(大於40歲)的懷孕婦女,生下早產兒的機率比較高。過於年輕的孕婦早產的因素,常常是因為自我照顧的能力不足,甚至社會經濟能力較差,所能接受到的醫療關照較少,就算有早產跡象也不自知;而高齡懷孕的媽媽則由於體力上不如年輕孕婦族群、有較多的婦科或內科疾病,早產的風險根據流行病學的研究證明也會偏高。除此之外,孕前體重不足也可能導致早產,陳楨瑞醫師指出,文獻上認為懷孕前體重過輕(BMI<19),較容易有早產的趨勢。
至於胎次過於密集是否較容易早產?黃文郁醫師表示,孕期間隔太密與早產雖並無顯著的關聯,但仍建議兩胎之間最好隔半年以上,因產後子宮的肌肉需要時間復原,最好等子宮復原完整後,才開始下一胎的妊娠期,才能提供給下個胎兒較好的子宮環境。
懷孕前身體有不良狀況□YES □NO
懷孕前不良狀況一般泛指過去疾病史,如前一胎有子宮頸閉鎖不全、曾接受過子宮頸手術,或是子宮頸有過創傷,例如大週數的人工流產、子宮頸冷刀圓錐狀切除(註:目前使用的電燒線圈刀做子宮頸錐狀切除者不算)、或上次自然生產時有子宮頸裂傷者。此外,上一胎是早產的孕婦,下一胎早產的機率也會提高約2~3倍。
懷孕時子宮有特殊狀況□YES □NO
陳楨瑞醫師表示,懷孕時若子宮出現某些特殊的狀況,則容易有早產的風險。例如:子宮過度撐大,主要發生在多胞胎妊娠;或因妊娠糖尿病使胎兒過大,及羊水過多的孕婦;而胎盤早期剝離、前置胎盤所引起子宮內膜出血,也易出現早產跡象。另外,有子宮肌瘤的孕婦也可能會因子宮腔變形,造成胎位不正或早產。
【完整內容請見《 MamiHome媽咪窩》雙月刊2011年3月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