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時報【本報訊】
莫拉克颱風來襲,一場豪大雨造成台灣50年來最大的水患。八八水災災區遍及中南部鄉鎮,死亡人數超過500人,全國災損逾1,100億元,其中農林漁業損失估計為110億元以上。馬英九總統前天召開上任後首次國家安全會議,要求全國總動員,全力投入救災與復建工作。救災及復建誠為當前要務,但痛定思痛,如何從根本整治河川、防治水患,無疑是政府部門再也不容迴避的課題。
過去一個多禮拜,國人從電視看到洪水到處為患,土石流淹沒許多村莊,道路橋樑柔腸寸斷,災民哭天喊地,此情此景,任何人都不免鼻酸掉淚。政府為了解決全台水患問題,自95年起執行8年計新台幣1,160億元之「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迄今已經三年多,而此次水災仍造成如此重大傷害,確實令人不解。其實,回顧整個風災處理過程,最受詬病者有三:
第一,中央氣象局未能確實掌握莫拉克颱風的動向:初期預報之降雨量遠低於實際降雨量,誤導民眾及救災單位輕忽可能的水患及土石流,因此而未即時防範。
第二,防災慢、救災亂:政府在中央及地方雖設有防颱指揮中心,但誤判降雨量及可能帶來的災害,未即時要求疏散危險地區民眾,特別是第一線的鄉鎮公所,行動更是慢半拍。不僅如此,及至災害發生後,救援的機具及人力又未能即時到達,喪失了第一救援時間,也導致傷亡擴大。更有甚者,還發生中央與地方互相指責的口水戰,不但未能整合資源全力救災,反而出現救災工具不適用或拋錨的亂象,也難怪CNN報導參與卡崔納颶風救災的救難專家形容,台灣政府對八八水災的救援工作顯得手忙腳亂。
第三,治水體系紊亂、功能不彰:目前水患治理相關工作,中央方面係以流域為單位,分上、中、下游,各由不同權責機關辦理,包括中上游由農委會水土保持局及林務局辦理,農田排水由農委會農田水利處辦理,雨水下水道由內政部營建署辦理;下游則由經濟部水利署辦理。一項治水工程分由水利局、水土保持局、林務局、營建署、水利署等單位經辦,不但事權分散,且欠缺跨部會水患治理規劃、統籌及協調機制,以致各機關各行其是,自然難有成效。而地方縣市政府人力不足,又未善盡維護治理之責任,以致「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執行績效不彰,不僅去年7月卡玫基颱風襲台造成34人死傷,這一次尤其造成更重大的人員傷亡及財物損失。
面對一再發生的水災及嚴重損害,國人不禁要問一千多億的錢用到哪裡去了?整修完的堤防或橋樑何以禁不起一次水患的考驗,有無偷工減料?縣市政府有無移用治水款做為其他用途?例如興建表面看得到政績的河濱公園、步道、涼亭?每次水災過後,相關主管機關都會提出一連串的檢討報告,相信此次八八水災也不例外。但檢討、報告必須掌握重點,千萬不能再虛應故事;更要謹記教訓、痛定思痛,擘劃根本整治河川、防治水患之道。
要達成整治河川、防治水患的目標,第一要務是應以流域觀念,統合治水與工程單位的人力及資源,方可竟其功。台灣地區水系具有流域狹小、坡降大、豐枯水量懸殊之特性,山坡林地則是濫墾、濫植嚴重,出海口又長期抽地下水導致地層下陷,加以九二一地震後,地層鬆動,每遇颱風驟雨容易產生土石流及水患。此外,每一水系跨越數縣市,而地方政府往往人力不足,管理不善,且有些縣市可能移用治水經費於其他用途。在此情形下,中央政府出面承擔整治防洪任務,實乃責無旁貸。
我們建議行政院應統合水患治理及工程單位,成立跨部會小組,由行政院副院長(或政務委員)擔任召集人,除專責災後重建作業,也要納入「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未完工程,確實檢討其執行成效、缺失;同時,全盤檢視台灣地理環境的變化,選定新的易淹水地區,重新擬定「河川整治及水患防治計畫」,依此編列特別預算送立法院審議,並嚴格監督、確實執行。如此多管齊下,才能真正發揮預防水患的功能;馬政府也唯有藉此表現真正「苦民所苦」的誠意,才能挽回受到重創的民意支持度。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