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撰文/方正儀】












「自主創新,知識入鄉」計畫,期盼打造一條讓多元知識、人才進入農村的大道。(攝影/陳建泰)

 


 


 


 


 


 


 


 


 


想像一下,一群五、六十歲退休後的人,搬到農村生活,白天種植農作物、製作手工藝品、勞動服務,到了傍晚,大家齊聚在小咖啡館裡,開個讀書會,或辦個小型音樂會、畫展,好不愜意。



「退休後你想搬到園區電子廠房的隔壁,還是搬到農村或郊區?」工研院創意中心場域育成群科技藝術研究員陳建泰,以這個問題測試大家,答案多半是後者,這是他提出「自主創新,知識入鄉」計畫的基礎,知識入鄉的「鄉」,指的是鄉下、農村,「這個計畫所期盼的,是打造一條讓多元知識、人才進入農村的大道。」


陳建泰說,10年之內,有一群迥異於當下的老農民,擁有中、高等教育,受過平均20年各種完整專業訓練與實務經驗,出身農家,或是羨慕農村生活的族群即將退休,「若是妥善將他們導入農村,他們所蘊含的知識能量,將可以促使一個能自我學習、研究、擁有寬廣知識,能夠自由運用人類文明的永續農村社區誕生。」他認為,農村是一個可以和諧包容「生產」、「生活」與「生命」的完整優質環境,這一群退休人士靠近農村,並不一定要從事專職農務,更有可能是形成「特色聚落」,形成農村文化,「知識渴望農村,這是為自己增加一個退休生涯選項。」


糧食危機一觸即發


在投入「自主創新,知識入鄉」計畫前,陳建泰對於原本負責的工作一直覺得很受挫,「剛好那時接觸到農村再生條例,」農家出身,老家在台中大肚的他驚覺,這個條例「不太對勁」,「全世界開發國家中,只有台灣是政府幫助廠商去取得土地蓋廠。」仔細思考後他發現,這個有缺失的法令,可能會讓他以後退休或是想回農村時,農村卻已經消失不見了。












參與CSA測試農場的工研院同仁,從基礎農務技巧開始學起,為未來退休後的回鄉之路做準備。(攝影/陳建泰)

 


 


 


 


 


 


 


 


 


 


對農村有深厚感情的他,因此跑去跟主管說:「你要扣薪水、叫我走路都可以,不要讓我再繼續做原本的工作了。」主管問他想做什麼?他說:「我要弄個『土地村』(對應於創意中心已有的『玩趣村』),然後好好整理農村相關的資料。」之後他開始提案,「工研院這麼多年來將科技給了產業,之後也給了智慧化居住空間,進入住家,甚至進入藝術,那為什麼不能再回過頭來進入農村?」



為什麼農村很重要,需要科技進入?他說,「其實這個計畫的前面應該再加四個字『糧食網絡』,每個人不管在哪一行哪一業,拼命工作都是要跟糧食產生關係,不一定為了好的糧食,但你一定要吃飯,我就想科技怎麼在這個當中被好好運用,而且無傷生態與土地。」


陳建泰拿出相關數據來佐證,全世界已開發國家只剩韓國、日本、台灣在進口糧食,三個國家的糧食自給率分別為韓國27%、台灣30%、日本40%。日本非常警覺這樣的問題,所以設定目標每年要提高1%,製播「料理東西軍」之類的節目,目的就是要提高糧食自給率,要人民吃自己的稻米、自己的農產品。「反觀台灣對這樣的事情沒有警覺,」他說:「我本來也屬於沒警覺的那一群,後來跟幾個清大教授及NGO的朋友聊,發現糟糕,太危險了,台灣的農地一直在流失,雖不見得是被拿去做工業用,還包括傾倒垃圾,或是廢耕之後水圳壞了,或是有工業污染。」


看看全球的狀況,全世界糧食雖可養活所有人,但問題在於分布不均,很多人餓死不是因為沒有食物,而是因為沒有錢買食物。目前全世界有十億人口處在飢餓狀況,四十幾個國家二百多起暴動因缺少糧食而起,「有人會想我們可以靠中國,但糧食問題非同小可,因為只要20%的人吃不飽,就會造成國家動盪,所以中國一旦發現全世界的糧食有問題,就會調整進出口關稅,進來容易出去很難。」加上美國發展生質燃料,連汽車都在跟人搶糧食,以及最近氣候問題讓澳洲、俄羅斯等國的小麥產量減少,糧食危機有可能一觸即發。


知識鮭魚返鄉












受過平均20年各種完整專業訓練與實務經驗的科技人,可以帶著他們的知識入鄉,就像過去留學生學成返國貢獻一樣。(攝影/陳建泰)

 


 


 


 


 


 


 


 


 


 


 


說起話來不疾不徐的他,深入發掘危機背後的成因。「農村、農業是糧食的原鄉,台灣長期以工業為主,幾乎教育、土地、水資源、環境、人才等所有的資源,全部以工業優先,以至於造成今日台灣農村環境、人文與產業普遍的落後與破敗,人口老化,農地污染與流失,水源污染與短缺。若我們不即時注重農村的糧食安全功能,在能源節節高漲、自給率持續下降的景況下,糧食危機將很快襲擊台灣。」要解決這樣的問題,陳建泰看到的是結合農村與科技,「農村需要多元知識(人文、藝術、法律、經濟、科技等)的介入、充足的資金支持與創意的思維與人力。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下,讓多元的知識、豐富的資金與優秀的人力進入農村,這是我所要探索,並提出解答的。」



他認為必須重新檢視整個農業、農村的走向,如果無毒、有機、永續的方式是因應之道,農業所面臨的將是改變傳統農務的轉型。而要創造一個永續轉型的農業,需要一群訓練有素、學習能力強、脫離資本邏輯的人,「要讓平均61歲的台灣農民變成這種人,太不切實際了,但是,我們可以為為數眾多,已經擁有高等教育,受過平均20年各種完整專業訓練與實務經驗,出身農家或是羨慕農村生活即將退休的這群人,預備一條可行的回鄉之路,讓他們帶著他們的知識,就像過去留學生學成返國貢獻一樣。」


「我認為,工研院、科學園區在五年之內可能退休的人員是最有潛力的一群。若是妥善將他們導入農村,他們所蘊含的知識能量,將可以促使一個可以自我學習、自我研究、擁有寬廣知識,能夠自由運用人類文明的農村誕生。」


【完整內容請見《工業技術與資訊》2010年9月號第227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olar623 的頭像
    polar623

    polar的踏浪逐夢轉播網

    polar6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