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類利用風力發電的起源甚早,19世紀末丹麥的氣象學家保羅‧拉‧庫爾(Poul La Cour)即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台的風力發電機。隨著近年來石油危機及地球暖化的效應影響,各類型替代能源快速發展,全球風力發電也持續成長。根據世界風能協會(World Wind Energy Association)發布的報告指出,2009年全球風力發電的總裝置容量超過159GW(百萬瓩),所發出的3,400億度電力,約占全球發電總量的2%。
不過在全球的風力發電量中,超過98%都是來自於陸域式風力發電機,僅有不到2%是來自所謂的「離岸式風力發電」。所謂的離岸式風力發電,簡而言之即是將風力發電機裝置在海上,利用較陸地上大20%的海上風力,讓風力發電機可以較陸域式平均多出40%的電力產能。
離岸式成本仍高
雖然離岸式風力發電的效能較佳,但因為其裝置成本是陸域式的1.5至2倍,因此還無法普及。工研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所長童遷祥指出,再生能源是21世紀的發展重點,大家都在談這個題目,也都投入許多資源,什麼樣的項目值得進一步的研發呢?「只要是價格還無法跟化石燃料競爭的,就表示技術還不夠成熟,若要當成替代能源,就還需要投入研發」。童遷祥說,目前替代能源中,以風力發電的成本最低,尤其陸域式風力發電機的發電成本已經和化石燃料相當接近,因此建置的數量最高,而離岸式則還無法與化石燃料競爭。
|
離岸式風力發電機成本高的最主要原因,為裝置在外海,牽涉到運輸、吊裝及輸電等成本,而且目前均以陸域機種直接搬到海上使用,並未考慮離岸式風力發電機的需求與陸域式不盡相同。不過,現在世界各國都在研發海上專用的風力發電機,以期降低成本。例如,離岸式風力發電機將走向大型化,裝置容量朝5百萬瓦(5MW)以上機型發展,來降低造價成本。又如離岸式風力發電機裝置在海上,往往因風浪使維修更困難,所以穩定度及可靠度也必須較陸域式風力發電機為高。此外,由於離岸風力發電機還涉及海底地基及電纜鋪設等基礎建設工程,這些部分要如何降低成本,也都是考量的課題。
為了降低離岸式風力發電機的成本,工研院機械所的研發團隊,在經濟部能源局專案支持下,決定先從風力發電機的關鍵技術著手。童遷祥表示,成本與可靠度是目前離岸風力發電機研發的兩大課題,例如,目前的風力發電機,為了避免葉片造成的噪音,所以轉速都有限制,在受限的轉速下,就必須在風力機系統內裝設增速齒輪箱來提高發電機的轉速,但是增速齒輪箱既增加了發電機的重量,也提高了製造成本。
高溫超導體的契機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工研院便研究以高溫超導體來當做發電機的轉子(發電機構造中繞固定中心轉動的部分)。童遷祥解釋,高溫超導體的特性,是體積小但是帶大電流,因此可以產生很強的磁場,將巨大的扭力直接轉換成電力,而省去增速齒輪箱。如此一來,以高溫超導體做為風力發電機轉子的技術,既可以降低風機的重量及成本,可靠度也隨之提升,是非常適合離岸式風力發電機使用的前瞻技術。
童遷祥進一步說明,高溫超導體是僅1微米厚、4毫米寬的薄膜,目前尚無大規模商業應用,因此成本偏高,這也是工研院目前針對高溫超導體應用的研發重點,希望能夠突破目前高溫超導體電流密度的上限。當高溫超導體每單位電流的成本小於純銅導線的2倍時,就可以讓這種材料大量運用在風力發電機上,也就能跟美國高溫超導體的領導廠商American Superconductor或Super Power等談合作案,帶動國內離岸式風力發電機的產業起飛。
|
在進行技術研發的同時,其實商業化的布局也在進行當中。工研院於2010年7月底,促成了國內產業界和中國相關單位簽訂一份備忘錄,雙方共同合作,投入離岸式風力發電機的技術開發及生產製造。兩岸之所以致力於離岸式風力發電機的開發,是因為台灣、福建和浙江等台灣海峽沿岸,都具備極佳的風場條件,可以做為離岸式風力發電機的裝設地點。
童遷祥舉例,一般認定風力發電機每一年全速運轉的時數,也就是所謂的「每年滿發小時」,若是可達到2,200小時以上,就算是有效率的優良風場。而澎湖一帶,就可以達到4,000小時,若是能夠突破高溫超導的技術,配合這一帶極佳的風場條件,可望創造極大的電力和產業效益。若以單項替代能源對化石能源的替代率能達到5%為標準,來篩選優先投入研發的項目,以未來十年的技術水準來衡量,風力發電的機會最高。
此外,台灣的機電、電控、資訊、鋼構元件等相關工程產業技術能力,也有一定的水平,再加上國內業者已具備開發風力發電機中基本元件的能力,對產業來說已具備相當堅實的基礎。
※延伸閱讀:
‧產品碳足跡實踐綠色承諾
‧微藻採收除水,量產生質油非夢事
‧綠能,未來40年主宰人類歷史的產業
【完整內容請見《工業技術與資訊》2010年10月號第228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