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現在很多人不生小孩,標準答案是「養不起」。但養不起的理由不見得是缺錢,還有比錢更令父母躊躇的因素。想要提高生育率,政府和企業也許得釋出比生育津貼、育嬰假更貼心的善意。
台灣的新生兒年年減少,生育率 已跌至全球最低。各縣市政府為了因應,紛紛祭出生育津貼。內政部長說,中央也有類似規劃。政府憑什麼認為,重賞之下必有孕婦?邏輯很明顯,因為記者在街頭隨機採訪,麥克風湊上前問人為什麼不生小孩,路人甲乙丙總是口徑一致,答:「因為養不起。」喔,既然這樣,給你錢,總養得起了吧。
我卻認為,生育津貼可能是把錢 用錯地方,因為「養不起」還有另一個解讀,一個完全相反的解讀。如果「養不起」是因為錢少,應該是愈貧窮的國家愈不喜歡生小孩才對。事實卻相反,世界上生育率最高的都是窮國,富裕社會裡生最多小孩的也往往是低收入戶。這已經是鐵律,一國一旦走上脫貧致富之路,生育率就一路走跌。也就是說,「養不起」的正確解讀可能不是缺錢,而是錢變多。
傳宗接代的策略
錢變多會讓人養不起小孩,這太違反一般思考邏輯,其實卻有合理的解釋。根據賓州大學穆斯基拉教授(Mikko Myrskyla)的說法,傳宗接代基本上有兩種策略:在貧窮饑饉的環境,盜匪疫病猖獗,小孩很難養大,與其把精神用來養小孩,不如把同樣精神用來多生幾個,生下來則生死由命。但有了和平繁榮, 養大不再成問題,父母疼愛本能就會啟動,變成少少生,好好養。可支配收入雖然增加,其增加速率卻趕不上父母想投注的關愛。錢變多,父母就想給更多,才會有「養不起」之嘆。
這一代的父母普遍比上一代更富裕。但上一代的父母只要帶小孩去一下園山動物園、白沙灣海水浴場,就足以構成小孩的童年美好回憶。現在卻不是,東京迪士尼之旅已經稀鬆平常,暑假還要出國遊學,太陽劇團一張票四千多元,動作不快還有錢買不到。想想看,太陽劇團從二十幾年前就已經在巡迴演出,為什麼要到這兩年才來台灣?經濟實力只是原因之一,更重要的是台灣父母花錢不手軟的愛子之心。
又例如,少子化還有另一個原 因,明明老嫗能解,卻沒人提過,就是性開放。台灣生育率在八○年代基本是持穩,但到了九○年代,身體解嚴來得又快又急 (還記得九四年的「我要性高潮,不要性騷擾」遊行嗎?九五年的台大女宿A片事件?),生育率才開始溜滑梯。道理很簡單,在婚前性行為還是禁忌的時代,想要有固定性伴侶,就要進洞房。當時的年輕人願意早婚,並不是比較願意生產報國,也不是不稀罕單身的逍遙自在,而是當年有個大誘因(對於洞房的興奮期待),如今已蕩然無存。這怎能有解方呢?推行守貞運動嗎?
另一個也沒辦法對症下藥的少子化原因是,女性就業率的全面提高。女性育齡比男性短,女性婚齡早晚當然與總生育率息息相關。那麼如果刻意壓低女性就業率呢?或許恢復九○年代前的女性單身條款,或拉大男女薪資差距,不就可以讓女人早早結婚生子了嗎?
這樣別說違反社會正義,國外也已經證明無效。先進國家中生育率最低迷的日本與德國,都是女性就業率最低、男女薪資差距也最大的國家。道理如下:女性一旦教育水平提高,就會想要在事業上有所發揮,這時職場給的阻撓愈多,愈是逼她家庭事業二擇一,她就愈延後選擇,變得更晚生小孩。反而是就業環境對女性最友善的國家(美、法、英、北歐),生育率才會觸底反彈。
企業文化需對家庭更友善
這樣,要讓台灣人養得起更多小 孩的著力點就很清楚了,就是企業文化應該要對家庭更友善。台灣想到的方式,是強迫企業給安胎假與育嬰假,但這有反效果,就是會誘使企業在用人時故意跳過育齡女性。何況,媽媽需要的也不只是育嬰假與安胎假,她還需要彈性上班、電子通勤,不必每天早上九點就進公司開會,晚上九點還離不開。在老闆希望天天十二小時都看得到員工的企業文化裡,女性就算有權利請安胎假與育嬰假,恐怕也不敢請吧。
偏偏,上班時數超長正是台灣職 場的一大特色。君不見安親班幾乎家家每晚十點都還燈火通明。安親班的英文明明是「day care」,台灣卻做成了「evening care」。 這讓我覺得很奇怪,像IBM、惠普、微軟都是很會賺錢的企業,卻年年進入《就業媽媽》(Working Mother)雜誌的「友善家庭企業百大榜」。他們的員工擁有各種生育、托幼福利不說,彈性工時更是基本款。為什麼他們老闆不需要天天都看到員工,台灣老闆卻需要?
英國是以立法的方式,強迫企業 必須提供彈性工時給有家庭需求的員工。但美國的大企業提供彈性工時,卻都是自動自發,其動機應該是為了爭取好人才,而非不忍心見國家陷入少子化危機。IBM、惠普、微軟都是腦力取勝的企業,彈性工時正是他們激出員工最佳腦力的武器之一。
有美國為例,也許台灣企業要變得對家庭友善,並不需要立法強迫。既然我們的新生兒數字是從九○年代起每況愈下,企業感受到人才荒的日子應該快到了。屆時企業勢必也要像美國看齊,開始標榜友善家庭,幫員工減少蠟燭兩頭燒的壓力。這樣,雖然不能徹底解決台灣少子化問題,但至少是一線曙光。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