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採訪撰文/黃子恬】














 

 

 

 

 

 

 

 

 

 

「一暝大一寸」 睡得好才會長得好

一般來說,健康的寶寶在出生後一個月內,每天會斷斷續續地、大約有16~20小時是在睡覺,其餘時間通常不是吃奶就是在哭鬧;因此,睡眠對新生兒而言,是佔最大比例的活動,對於寶寶的生長而言,也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彰化基督教醫院小兒神經科張通銘醫師表示,嬰幼兒的睡眠週期中,「動眼期睡眠」(REM sleep,又稱「快波睡眠」)所佔的比例較成年人為多,此時腦血流量會增加,腦部活動旺盛,有益於中樞神經系統的成長與發展,因此又稱為「腦的睡眠」。而嬰幼兒睡眠週期中的「非動眼期睡眠」(Non-REM sleep,又稱「慢波睡眠」),則是會使腦垂體增加分泌生長激素,促進身體生長和代謝,使體力得到恢復,所以又稱為「身體的睡眠」;因此,寶寶在睡眠時的生長速度比清醒時更快,所以俗話說:「一暝大一寸」不是沒有道理的喔!

六個月前的寶寶,其「動眼期睡眠」約佔睡眠週期一半以上;等到將近一歲時,寶寶的「非動眼期睡眠」所佔時間不變、「動眼期睡眠」則會遞減,總睡眠時數大約12小時。醫師表示,睡眠是寶寶一個重要的休息及恢復過程,並且同時幫助腦部及身體的發展,所以擁有良好的睡眠品質和足夠的睡眠時間,對寶寶來說非常重要喔!

知識補給站──寶寶每日睡眠時間長短變化


出生1個月內:睡眠時間約為16~20小時。

1~3個月:睡眠時間約為14~16小時。

3~6個月:睡眠時間約為12~13小時。

6~12個月:睡眠時間約為10~12小時。


爸媽何時能夠擺脫熊貓眼?

寶寶出生後,許多父母最感頭痛的,想必就是寶寶半夜哭鬧、哄半天才睡著,搞得爸媽每天睡不飽!醫師表示,剛出生的嬰兒因為生理上的需要,時常會因為飢餓感而半夜醒來要喝奶,這是沒有辦法避免的必經過程;但是隨著寶寶年紀增長,生理變化會自然朝「白天清醒時數增多、夜晚睡眠時間拉長」的作息狀況發展。這樣的「晝夜作息」型態也與周遭的光線和寶寶的視網膜發展有關;當寶寶的視網膜發展逐漸成熟時,眼球所接收到的晝夜變化會影響腦中的松果體分泌褪黑激素,身體會逐漸形成「生理時鐘」,產生日夜作息的時間感。因此,寶寶睡眠環境的光線調整也是影響寶寶睡眠作息的重要因素。基本上,一般的寶寶在大約六個月左右就可以形成「白天活動、夜晚睡眠」的作息型態了。

除了生理上的飢餓感會使寶寶睡眠中斷之外,寶寶的健康狀況和身體舒適感也會影響到睡眠的品質。若是寶寶半夜一直哭鬧、並且不是飢餓的問題時,爸媽就要進一步看看,是不是因為健康問題(例如:感冒、腸絞痛、便秘…),必要時須帶孩子就醫。


寶寶半夜哭鬧原因之一:腸絞痛

寶寶腸壁的神經發育不成熟,易造成腸道蠕動不規則,容易蠕動過快,而導致痙攣疼痛。另外,喝配方奶的寶寶有可能會因為對奶粉中的蛋白質過敏,或者乳糖耐受不良,導致易脹氣而疼痛。

6大撇步 讓寶寶一夜好眠

一、舒適安靜的臥室:為了讓寶寶容易進入夢鄉,安靜的環境是很重要的。此外,寶寶房間的顏色最好是採柔和的色系,可有助於穩定寶寶睡前的情緒。雖然6個月內的寶寶由於視覺尚未發育完全,會較喜歡顏色鮮艷、對比強烈的東西,但這樣的玩具適合寶寶清醒時候玩;若是睡眠環境,建議以柔和色系的床具、玩具來佈置,會比較有助於寶寶睡眠。

二、安全第一:許多父母都很喜歡幫寶寶佈置一個溫馨夢幻的房間,但醫師提醒,最重要的還是安全問題,例如:嬰兒床的護欄要夠高,以免寶寶不慎摔落;還有不要在寶寶的床上堆滿玩具或衣物,要讓寶寶有足夠寬敞的睡覺空間,以防止窒息或壓到身體。

三、注意光線:前文中有提到光線會影響腦中松果體的運作,進而影響身體的「晝夜節律」;因此,建議晚上就寢時,家長最好能讓寶寶關燈睡覺,或頂多開個小夜燈,讓寶寶的生理時鐘可以建立正常的日夜作息。

四、建立固定的「睡前情境」:這包括時間和型態兩方面。時間上,因為一歲以內的寶寶所需的睡眠時間很長(大約10~12小時),加上若要配合爸媽早上可能七點左右會起床,醫師建議爸媽最好讓寶寶在九點左右就能準備就寢,才能夠有足夠的睡眠休息時間,且最重要的就是要「準時」,儘量讓寶寶能按時睡眠。型態上,可以在睡前固定幫寶寶按摩、哼一首兒歌、講一個故事,或放一段柔和的音樂等,這種固定的睡前情境,將有助於寶寶的身心安靜放鬆下來,更容易進入夢鄉。

五、白天增加寶寶活動量:醫師建議寶寶的午睡時間不要太長,且傍晚時候可以增加寶寶的活動量,晚上才不致晚睡或半夜醒來。

六、小嬰兒睡前吃飽:比較小的寶寶,因為比較容易因為飢餓而醒來,因此醫師建議,家長可以在晚上十一點左右給寶寶餵奶,可有助於集中寶寶的睡眠,讓寶寶能一覺到天亮。

為寶寶選張好床~ 嬰兒床選購10要點:

1、床架結構必須牢固,且護欄要固定,以免禁不住寶寶攀爬而斷落。

2、護欄之間的距離不可過寬,以免寶寶將頭伸出。

3、護欄的高度以高出床墊50公分為宜;當寶寶開始會坐時,建議將床板調低,以免寶寶不慎墜落。

4、附有輪子的嬰兒床,需注意是否裝有「制動裝置」,較為安全。

5、床組最好不要有小五金或其他小零件,以免寶寶不慎吞入。

6、由於寶寶喜歡啃咬物品,床組應使用無鉛噴漆,以免寶寶鉛中毒。

7、床墊要與床架緊緊密合,以防寶寶手伸進去不慎受傷。

8、嬰兒床的表面不要有貼紙,以免寶寶將它撕下吞入。

9、調整高低的卡鎖必須具有防範兒童的固定卡鎖機能,以免寶寶自行調整。

10、不要有多餘繩子,以防寶寶拉扯發生危險。


「仰睡」好?還是「趴睡」好?

目前醫界對於贊成嬰幼兒仰睡或趴睡,尚未達成共識,因此醫師先暫且提供兩者優缺點,給家長參考。

仰睡:

優點

1、可以使全身肌肉放鬆,對心、肺、胃腸和膀胱等全身臟器最不易造成壓迫。

2、降低嬰兒猝死症的機率(註:「嬰兒猝死症」的定義是嬰幼兒突然死亡,且由病史及死後各種檢驗無法查出死因)。雖然現有的資料仍不能確定趴睡真的會造成嬰兒猝死,但自從美國小兒科醫學會建議家長們讓嬰兒由趴睡改為仰睡或側睡後,猝死症的發生率已有顯著下降。

缺點


1、可能會使已經放鬆的舌根後墜,並阻塞呼吸道。這是相當危險的情況,成人熟睡後打呼嚕,就是氣流沖破阻塞的呼吸道而震動所發出的響聲,有些新生兒也會有這種現象(軟喉症患童)。此外,這種仰臥姿勢也可能使新生兒出現呼吸費力的狀況。

2、新生兒的胃是水平,喝奶時進入胃的空氣要排出來(打呃)往往會溢奶,若此時新生兒仰臥是很危險的,因為很有可能奶汁會嗆入氣管而造成窒息;或是溢奶時,又將奶汁吸入變成吸入性肺炎。因此,在餵奶後,絕對不適宜讓新生兒立即採仰臥。

3、頭型後側容易睡扁。


趴睡:

優點

1、讓寶寶較有安全感(尤其是新生兒),較容易入睡。因為嬰兒大腦並未發育成熟,因此很小的刺激都容易引起嬰兒的原始驚嚇反應;採趴睡可使寶寶較快安定下來。

2、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曾大力提倡新生兒趴睡,理由是採取這種姿勢可以增加新生兒頭、頸及四肢的活動;此外,輕微的內臟壓迫能增進心肺等器官活躍,據統計身體生長速度大大超過一般新生兒。

3、可以防止因嘔吐、嗆到時引起的肺炎甚至窒息,而且能消除脹氣。

4、頭型較為圓凸。

缺點


1、尚不會轉頭及翻身的新生兒,可能會因為被褥堵塞口鼻而引起窒息。

雖然仰睡、趴睡各有利弊,但最重要的還是要注意寶寶睡眠時的安全問題。彰化基督教醫院小兒神經科張通銘醫師表示,剛出生的新生兒頭一個月內,可先以仰睡為主,等到二至三個月大以後,頸部肌肉較成熟後,才改採趴睡,會較有安全感,並可減少寶寶的過度驚嚇反應;若擔心窒息意外,可選用透氣枕,提高寶寶睡眠時的安全性,當然也要注意不要給寶寶蓋太厚的被子。家長也可讓寶寶採取「側睡」─用毛巾或小被子墊在寶寶的前面和背部。另外,家長一定要注意的是,餵奶後記得拍背讓寶寶打嗝,要讓寶寶先「右側躺」(因為胃靠左邊,右側睡較有助於消化),千萬不要馬上給寶寶仰躺,以免寶寶溢奶發生意外喔!

注意睡姿 別讓寶寶頭型走樣

許多父母常有寶寶頭型「睡歪」的煩惱,到底應該怎麼做,才能讓寶寶有個漂亮的頭型呢?

林口長庚醫院小兒外科張北葉醫師表示,絕大多數的寶寶在出生時頭型都是好的,只有大約4.8%的嬰兒在出生時有異常之頭型。為了能順利通過產道,寶寶在出生時頭骨是柔軟的,等到出生之後頭骨才開始硬化,以保護腦部組織;因此,寶寶出生後的數個月內,可說是塑造寶寶頭型的黃金關鍵期。

既然大多數的寶寶出生時的頭型都是好的,為什麼幾個月後頭型就走樣了呢?張北葉醫師表示,因為東方人的體型較小,寶寶為了適應在母體內的活動空間,在母體中可能就已經習慣了某種特定姿勢,以至於出生後就會習慣某種睡姿,若是家長沒有特別注意、調整寶寶的睡姿的話,一段時間之後,寶寶的頭型很容易就睡走樣了,嚴重者甚至會引起臉型不對稱。

若想讓寶寶有漂亮的頭型,張北葉醫師表示,最簡單的原則就是──每天給寶寶換不同的睡姿;只不過通常很難做到。這是因為寶寶既然在母體內已習慣某種姿勢,當父母想要刻意矯正寶寶的睡姿時,寶寶往往會哭鬧不停,很多父母可能就會「屈服」於寶寶的哭聲,又讓寶寶照他喜歡的姿勢睡覺。雖然有的父母會嘗試在寶寶熟睡時,調整寶寶的睡姿,但是當寶寶脖子逐漸變硬、可以轉頭時,寶寶往往又轉回到他習慣的姿勢。這也是為什麼許多父母覺得很難調整寶寶頭型的原因。

張北葉醫師表示,根據過去的研究發現,大約每17個寶寶,就有1個出現頭型睡歪的問題;若家長覺得寶寶的頭型開始走樣,又無法靠自己的方式調整寶寶頭型的話,醫師建議可以考慮為寶寶量身訂作「頭盔」來矯正寶寶頭型。利用頭盔矯正頭型的最佳時機,是在寶寶4~12個月左右;年紀愈小愈容易矯正。使用頭盔最重要的要訣是「決心」,若是一天中戴頭盔的時間不足8小時,就和沒戴一樣,是沒有效果的。

頭盔怎麼做?

製作頭盔的原理很簡單,主要是透過頭型比對,分析出頭型凹凸區域,凸區域是要抑制生長的部分,凹區域要是促進其生長部分;再依據此凹凸區域資料,進行客製化矯正頭盔的設計與製作。


張通銘
學歷: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長榮大學醫學研究所畢業
經歷:台中榮總小兒神經專科醫師,竹東榮民醫院小兒科主任
現任:彰化基督教醫院小兒神經科主治醫師


張北葉
學歷:台大醫學院醫學系
經歷:臺大醫院外科及小兒外科住院醫師、馬偕醫院小兒外科主治醫師及主任
現任:長庚兒童醫院小兒外科主任、長庚兒童醫院兒童外科部主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olar623 的頭像
    polar623

    polar的踏浪逐夢轉播網

    polar6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