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手機、電子書、平板電腦等可攜式手持裝置大受市場歡迎,在產品訴求輕薄的趨勢下,顯示器技術話題持續受到關注。因應手持裝置的多種型態,對面板的需求也不盡相同,讓各式顯示技術有大顯神通的機會,也將推動2011年中小面板產業撥雲見日。
工研院IEK顯示器研究部經理賴彥中指出,台灣中小面板產業積極走向改朝換代,2010年由於面板廠在中小尺寸的新增產能不多,因此面板廠商的合縱連橫布局仍在持續,造成液晶面板廠購併觸控面板產線、平板觸控產品需求大增導致廠商洗牌、觸控產業集團化等三大變化。在此同時,中國廠商分別向西、向南擴展,日韓廠商也積極投資高階技術或轉向利基產品,都讓整個中小面板產業更顯動盪。
面板產業發展可分三個階段,先是規格競爭,接著是人機介面上的競爭,再來是各種具創意的發想。從三個主要的技術來看,TFT-LCD產業持續突破,未來有四個方向可參考:一是新式材料Oxide TFT帶來革命衝擊,二是iPad帶動廣視角需求,三是iPhone4驅動超高解析度,四是環保節能議題。OLED逐步走向全能顯示器,結合觸控功能、裸眼3D、擴增實境、新畫素配合、可撓式應用。Flexible-Display部分則是百花齊放,走向觸控、多彩、製程彈性化、大面積。
展望中小面板產業發展,必須在輸出兼輸入之外,還要符合個人化的需求。未來前瞻技術部分,包含軟性基板電子紙、彩色電子紙,以及內建觸控功能的電子紙顯示器等,都是2011年市場關注的焦點,觸控技術、3D技術、軟性顯示器製程這三部分,將是台中日韓於未來三年的決勝關鍵。
大型面板:寡占、多角、代工無敵
2010年對全球面板產業是關鍵性的一年,在金融海嘯之後,影響所及不僅止於消費市場,面板廠、整機代工廠、品牌廠都在這一波不景氣的洗禮後,發生了體質上的改變。
在消費面上,新興經濟體偏好價廉物美的產品,而成熟經濟體因為景氣不佳,對高價物品購買意願降低,反應到大型面板上,產品低價化的態勢仍然持續,廠商的策略會以兩路並進,一是控制成本,二是提高產品附加價值。
|
根據工研院IEK產業分析師劉美君的觀察,2010年面板產業有三個有趣現象。一是金融海嘯後,整機廠對於終端市場需求掌握力愈來愈弱,將連帶削弱上游面板的需求預測能力,導致供應鏈失衡以及供需不穩定,讓上下游必須共同合作,建構安定的供給關係。也因此,產業經歷洗牌重整,朝向大者恆大、寡占化的局面前進。
二是為了創造更高價值,面板產業開始朝多角化發展,供應鏈內上下游均有沿供應鏈垂直整合的意圖,面板廠向下游整合,期望擴大出海口,強化控制力;代工廠也試圖向上游整合,以穩定供貨來源。
三是代工業的崛起,他們的壯大不僅在代工本業當中,更跳過品牌,直接介入通路。例如鴻海在中國有龐大完整的代工業務,又與全球第五大通路商麥德隆(Metro)合作開設賣場,兩邊通吃,愈來愈無敵化。這種模式能不能成功,未來一兩年值得觀察。
電視:系統組裝世代來臨
2010年全球電視市場,可以從三個20%一覽全貌。一是2010年中國市占率已超過20%,可望於2011年躍升為全球第一大市場。二是聯網電視滲透率達20%,預估於2013年將突破50%。三是LED TV的滲透率也達20%,預計2011年就會快速破50%。
工研院IEK產業分析師李佳恬表示,電視產業由2008年後開始興起合資面板後段模組(LCM)廠的經營策略,原因來自於中國彩電品牌廠商希望藉由進入上游產業鏈,降低生產製造成本,探詢合作的面板廠商,結合雙方的利益需求,在中國開啟了合資LCM的經營模式。目前,合資LCM的經營模式走向更極致的階段,也就是將背光模組整進同一條產線中的模式,稱為Backlight Module System(BMS)。
新興製造模式的興起,讓全球開始正視系統組裝(SI)廠的腳步開始大步邁開,全球電視品牌面臨生產成本壓力下,釋單動作頻仍,SI廠獲得全球領導電視品牌的大單,也讓面板廠逐漸向SI廠靠攏,探詢更多的出海口。台灣SI廠與面板廠,皆朝向BMS模式前進,台灣SI廠的多元訂單,吸引面板廠協同合資LCM邁向全球市場。
展望2011年,配合新興市場的崛起,以及開始滲透聯網電視產品的訂單,來自終端市場的力量,將使得SI廠逐漸壯大;同時電視產業亦轉向團體戰,整合面板、系統組裝、品牌等,共同邁向全球市場。
3D影像:克服疑慮後仍被看好
3D影像發展已久,2010年算是推廣最積極的一年,所以宣稱為「3D影像元年」,整體環境更加成熟,各廠商極力推展3D影像新產品,加上各組織與政府的推動,希望能因此帶動3D影像產業的發展。
其中帶領潮流的是3D電視,各大廠商均視此為兵家必爭之地,各國電視頻道也陸續開始播送3D內容,但總體來說,2010年3D電視產業還是撲朔迷離,主要在於消費者仍在觀望,一方面是價格因素,另方面則是擔心內容不豐富,讓實際銷售數字不如預期。
工研院IEK產業分析師鄭嘉隆指出,消費者能否接受3D影像產品,還是需要看有無豐富內容支援,以及產品售價的考量,再加上人因健康的議題,都需要釐清與解決。目前3D影像技術逐漸改善,大尺寸裸眼技術也加速發展。在產品售價上預期會下滑快速,預估五年後與2D產品價格相當,未來3D功能將成為產品的附加功能之一。內容上除了3D電視頻道逐漸增多,3D遊戲、電影、藍光片、數位相機、照相手機等也將開始大量出現。至於人因健康問題,也將藉由量測標準做規範,制訂標準規格解除相關疑慮。
如果能克服這些讓消費者卻步的因素,3D影像產業的未來發展仍被看好,2011到2013年將是暖身期,到2014至2015年將有快速的成長,對於台灣代工業來說,可望帶來另一波成長高峰。
【完整內容請見《工業技術與資訊》2011年1月號第231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