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新華社】


大風、乾旱和高鹽度是中國14億畝鹽鹼荒漠無法用來緩解這個人口大國耕地資源緊張的難題,中國科學院專家日前尋找出一種解決方法,為鹽鹼荒漠區的鹽鹼農業奠定了技術支撐。這項能夠在大風和乾旱的鹽鹼荒漠種植經濟價值較高鹽生植物——鹼蓬及其他耐鹽植物的技術,目前已經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的發明專利授權。


統計數字顯示,中國約有耕地18億多畝,以及約14億畝鹽鹼地,鹽鹼地分佈在東北、西北、華北以及中部和東部沿海地區,其中有約10億畝荒漠鹽鹼地由於乾旱和大風影響缺乏植被,甚至寸草不生。


此項課題負責人、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員邢軍武29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古代中國人就在條件較好的鹽鹼地種水稻來增加糧食,但這種方法在鹽度較高且乾旱缺水的鹽鹼區域並不適用,因此鹽鹼地始終未能得到有效利用。」上世紀80年代,科學家提出從天然鹽鹼環境中篩選經濟價值較高的野生鹽生植物並使之作物化,以實現對大面積鹽鹼土地的利用。此後實現了鹼蓬的大規模人工栽培並獲得了成功,形成了蔬菜、食用油等系列產品加工開發技術。


據介紹,鹼蓬的蛋白質含量較高且水溶性好,氨基酸結構均衡,礦物質、微量元素和維生素等營養成分含量豐富,種子所含不飽和脂肪酸高90%以上,營養價值甚至超過大豆油、葵花油和橄欖油,既是優質的蔬菜作物、也是優質的油料作物和生物質能源作物。但由於絕大多數鹽生植物如鹼蓬的種子細小,直徑多在1毫米左右,而大面積的鹽鹼荒漠處於大風和乾旱環境,難以播種和定植,這成為制約中國鹽鹼荒漠治理和鹽鹼農業發展的難題。2005年以來,邢軍武研究團隊通過實驗室模擬和野外實驗相結合,在中國多個省份的鹽鹼地實地考察分析和實驗,並破解了這一難題。


「我們將鹼蓬按照與當地常年風向相垂直的方向種植,並利用一些特殊播種溝槽來規避大風影響,提前鹼蓬播種時間以有效利用融雪緩解鹽鹼地的乾旱問題。」邢軍武說,「在冬季降雪前種植,通過技術手段保證鹼蓬種子來年開春後能借助融雪破土成長。」邢軍武介紹說,這項技術可以機械化大規模實施,成本較低,克服了大風和乾旱對鹽鹼荒漠播種的不利影響,可有效地實施鹽鹼農業,將鹽鹼荒地轉化為耕地,以此來緩解人口和城市化對中國耕地資源帶來的壓力。記者了解到,這項鹽鹼地利用技術可以在鹽鹼荒漠建立植被,也有利於減輕鹽鹼荒漠所帶來的環境等方面的危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olar623 的頭像
    polar623

    polar的踏浪逐夢轉播網

    polar6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