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節不少人掃墓祭祖時,會在恙蟲幼蟲孳生的草叢環境活動,很容易因此而感染恙蟲病。該傳染病是台灣地區最嚴重的立克次體疾病,感染高峰期在清明掃墓前後,以及 6~10 月有較多人至野外踏青的時節。恙蟲病的致病原因是被帶有恙蟲病立克次體(Orientia tsutsugamushi)的恙蟲幼蟲叮咬而感染。恙蟲幼蟲在吸取宿主的組織液時(恙蟲口器較短,無法吸到血),會隨唾液傳播恙蟲病立克次體。其宿主包含哺乳類(鼠、羊、豬、狗、貓、人類,囓齒類是主要宿主)、鳥類(鳥、雞)等。
恙蟲幼蟲才具感染力
行政院衛生署暨國立台灣大學傳染病防治研究及教育中心助理教授蔡坤憲表示,恙蟲病以金門、綠島、蘭嶼、澎湖等離島,以及台東、花蓮、南投等地區最為嚴重,因為當地有大片草原或休耕的農地,正好適合喜歡陰暗潮濕環境的恙蟲生長,而棲息其中的小黃腹鼠、黃胸鼠等野鼠,更是恙蟲最佳的動物宿主(食物)和遷移交通工具(空間分佈)。人類在這些環境活動,被叮咬而感染恙蟲病的機率相當高。
恙蟲只有幼蟲才會叮咬野鼠、人類、雞等宿主,具傳播恙蟲病的能力。其生活史為:雌蟲受精兩週內,會產卵於土中,約經十數天後變成幼蟲;幼蟲會成群爬到野草頂端等待宿主,若剛好有適合的宿主經過,就會寄生宿主身上。恙蟲幼蟲多半是寄生在野鼠耳殼內部,鼻口部和後肢鼠蹊部,以口器刺入皮下組織;由於其口器短小,無法直接刺入微血管,只能吸組織液,且需花較長的時間吸食,一般叮咬 2~4 天才會脫離宿主,掉落至地面發育、蛻化。掉至地面的恙蟲只以土壤中的節肢動物幼蟲或卵(如跳蟲的卵)為食,不會再叮咬動物
野鼠或人類若被帶有恙蟲病立克次體的恙蟲幼蟲叮咬,恙蟲病立克次體便會感染動物宿主的內皮細胞、吞噬細胞、白血球細胞等。由於恙蟲病立克次體可經卵傳播,帶有恙蟲病立克次體的恙蟲後代同樣也會感染立克次體;另外有極少例子顯示,體內沒有恙蟲病立克次體的恙蟲幼蟲,在吸取帶有恙蟲病立克次體的動物組織液時,也會受到感染。這使得帶有恙蟲病立克次體的恙蟲數逐日增多,提高了防範恙蟲病的困難度。
我得了恙蟲病?
恙蟲病的症狀與感冒或登革熱類似,經 9~12 天的潛伏期後,臨床症狀包含暈眩、頭痛、出汗、結膜充血、淋巴腺發炎腫大及發燒等。發燒 1 週後,胸、腹部會先出現紅色斑疹,之後擴散到四肢(但不出現於手掌、腳掌)。恙蟲病一開始很容易被當成感冒醫治,不過仍可從一些小地方判斷感染恙蟲病的可能性。如恙蟲幼蟲因口器短小,喜歡找皮膚柔軟處叮咬,常見的叮咬處主要在個人衣物緊縮的地方,例如襪子、內褲、胸衣束縛處。叮咬處中央會潰瘍,數日後形成焦痂,是最易辨識的特徵。
病人感染恙蟲病時,醫師會以特殊的抗生素,如四環素、氯徽素等進行治療,服藥後約 12~24 小時內即會退燒。抗生素必須連續服用 1~2 週,否則容易再度復發。感染恙蟲病若沒有及時治療,發燒可持續 14 天,致死率高達 60%。如果經診斷而及時服用藥物,致死率可降至 5% 以下。
台灣地區每年約有數百名恙蟲病確定病例,近幾年甚至有遞增的趨勢,2000~2003 年恙蟲病病例數均不到 300 例,但至 2004 年之後,每年確定病例數都超過 350 例。恙蟲病目前沒有疫苗,要降低感染恙蟲病的風險,只有盡量避免在草叢附近活動;到野外旅遊時,一定要穿著長袖、長褲、長靴、手套等保護性衣物,並將衣服袖口束緊、褲管末端塞入鞋套或襪子內;也可噴灑含適避(DEET)成份的驅蟲劑防止被叮咬。而前往恙蟲病高風險區旅遊,回來後也應立即沐浴清洗相關部位。如此,才可降低感染機率。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