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做家事 、會打理自己的孩子,教父母放心。把家事當一回事,善用孩子的好奇心,賦予他能力足以擔負的家事,用遊戲的方式,不吝讚美,孩子就會樂在其中。
今天,孩子做家事了嗎?
很多家長都以為,孩子只要把書讀好即可。結果,有的孩子功課頂呱呱,卻連針線都不會拿。
人生不是只有讀書而已,學會打理自己,更能讓孩子們獲得「負責」這項額外的贈禮。
比如讓孩子做點家事,學著負擔一點家庭的責任吧!而且做家事,好處多多:以掃地來講,他要學習使用掃把。孩子會在一次又一次的掃地實踐裡,學得自我反省與修正。做過家事的孩子,更能體會父母的辛勞,學會感恩;而且做完家事,讓人充滿快樂與成就感。
看似不起眼的家事,蘊藏這麼多功效,所以學校的聯絡簿上,總會有這麼一行:
今天做( )家事,完成打勾。
班上的孩子,以往多是敷衍了事的填上掃地、擦桌子之類的,老師打個大勾,師生雙方行禮如儀。
有一回我去家訪,聊到家事,順口問:「孩子有做家事的習慣嗎?」
媽媽不以為然的說:「哪有,都說功課多到做不完。有時候看他在玩,催他做,他就說弟弟也沒做,兩兄弟推來讓去,最後都是我做。」
「可是聯絡簿上都有打勾呀?」我不死心的追問。
「他自己勾的,」媽媽又好氣又好笑,「還叫我不能告訴你。」
我回到學校問小朋友,十個有八個答案都差不多。現代家庭,孩子生得少,個個都是寶,哪捨得他們做家事。
難怪很多孩子拿著掃把,腰也不彎,隨性掃兩下,就說:「好了。」
「掃好了,那角落呢?」
「反正又不會走到那裡呀。」他說得理直氣壯,我聽得啞然失笑。
家事需要學,責任也是。在學校,每換一項掃地區域,我會讓小朋友先認識掃地用具,帶他們看一遍打掃環境,然後問他們:
「怎麼做,才能做得又快又好?」
幾個小孩很快就會歸納出方法,互相學習掃具用法,討論分工區域,共同商量打掃順序。
讓孩子自己動腦想一想,媽媽和老師不要老是跟在孩子身邊,留一點空間,放手讓他們去做。即使是掃地、倒垃圾這種簡單的工作,也要他們動動腦後再動手做。
手腦並用的效果,當然比較好,能夠從體力活動中學到負責,負責一件事,把它完成,是不是很重要?
小時候我很喜歡讀《湯姆歷險記》。其中一幕是,湯姆的姑媽要他去刷油漆。
讓家事像一場遊戲
刷油漆是重複單調的工作,而且那天的天氣炎熱。想起湯姆怎麼做了嗎?他就像個藝術大師般,拿著油漆刷子,東一筆西一筆,認真執著的對付那一道圍牆,招來社區裡大大小小的孩子。
「你在做什麼呢?」果然,幾條小魚兒立刻圍了過來。
「嗯,不能說,這太難了。」
「看起來好好玩,讓我玩一下。」
「不行,你們不會的。」
「我會,我會,而且,我這顆蘋果又脆又好吃,給你吃,讓我刷幾下。」
湯姆故做沉思,暗自竊喜:「這……」
「也讓我摻一腳吧,我的模型飛機送你,求求你,讓我玩十分鐘就好。」
結果,刷油漆的工作被其他孩子包了,湯姆還多了一堆零食和玩具。
利用孩子們的好奇心,引起他們的興趣,大家一起分擔工作,這是湯姆的計謀。
善用孩子的好奇心,把孩子能力足以擔負的家事,用遊戲的方式交給他們,孩子很容易樂在工作的。
讓孩子揀菜、洗米,為家人擺碗筷,對他們來說,這是大型的扮家家酒,獎勵品是等一下真的吃得到,他們會玩得十分開心。
有一回,我們舉辦親子讀書會,要求每家都要帶一道菜餚與會。
一位小四的小女孩,因為陪媽媽做菜,媽媽覺得煎餅最簡單,隨手教她做,打蛋調口味,小女孩玩出興趣,烤出一大盤鬆餅來。
「孩子自己做的,味道可能……」孩子媽媽抱歉的說。
鬆餅有點硬,可能烤久了。但因為是孩子親手烤的,大家都稱讚她煎得好,一大盤鬆餅風捲殘雲般,清光了。
那一晚,她成了我們口中的煎餅大師,人人都期待她下回再大展身手。
後來每回讀書會,她都會主動做點什麼東西來,手藝愈來愈好。聽說現在已經會烤蛋糕和一道:「保證讓你們口水直流的點心,」她露著微笑說,表情滿是自信。
讓孩子有興趣,做有興趣的事才能持久,這是讓孩子承擔責任的第一步。
不急著善後,自然懲罰
很多孩子想養寵物,信誓旦旦的說,會愛「牠」一輩子。可是小動物買回家不到三天,興頭一過,食物盤空了沒人理,籠子髒了沒人清。
別急著幫孩子善後,利用自然懲罰法。不照顧小狗,當然不能和小狗玩,一天沒做到,就一天不能陪小狗玩。時常忘了做,對不起,為了小狗好,寧可狠心送走小狗,也不能讓孩子養成不負責任的態度。
對付粗心的孩子也一樣。老是忘了帶作業或課本回家,這是孩子的工作,也是他的責任,怎麼辦?
請孩子自己去跟老師解釋,接受老師的處罰,因為這本來就是孩子自己該負責的事,你愈擔心,愈幫他,他就愈學不會「記起來」。
孩子該洗的碗不洗,那媽媽也有權利,不在髒兮兮的廚房裡煮飯。想讓媽媽開心煮飯,每個人都該把自己的事做好,否則,今晚不開伙,媽媽請爸爸吃小館,小朋友呢?對不起,今天晚上可能只剩餅乾吃!
也就是說,當孩子對自己「分內」的工作不負責時,你大可不必念他、罵他,造成親子關係的緊張,更不要過分「代勞」。對於不負責任的孩子,就讓他們學著接受不負責任所帶來的後果吧!
明白指出做得好的地方
有一年,我們和台北市文湖國小進行城鄉交流。行程中有一天,他們要帶我們參觀校園。那是新建的校舍,當然漂亮,猜猜看,文湖孩子最驕傲的地方在哪裡?
不是新建的圖書館,雖然裡頭藏書豐富。
不是視聽教室,雖然那些器材功能先進。
文湖孩子興沖沖帶我們去參觀的是──廁所。
他們的廁所打掃得潔白如新,光可鑑人;有香味,聽說是孩子們自己帶來的精油;裡頭掛的畫,是他們手繪的;還擺設親水性的盆栽,「這種植物才耐得住潮溼。」
小朋友很有禮貌,很有自信,拉著我進男廁,訪女廁,就是想讓我見識見識七星級廁所。
雖然那是他們的掃地區域,卻怎麼也想不透,有人把廁所當成寶。
「這是你們媽媽來掃的?」同行的家長問。
戴著牙套的小女生笑得好燦爛:「我們自己掃的。」
她推推另一位長髮同學說:「她是組長,放學後自願留下來加強清潔,說要比五星級更好。」
老師把功勞全歸給這群孩子:「掃地區域分配下去,我只是誇了他們幾句,他們就愈做愈好。結果,廁所成了他們的驕傲,也快變成我們學校的特色。」
那次行程最讓人難忘的,就是這幾間廁所,每個細節都想得很周到。誰說城裡孩子不能把家事做好?
該做的工作沒做好,你可以利用自然懲罰法,讓孩子自己體會,「一個人沒把事做好,會影響到很多人,包括自己的不便」。
所以,多在人前誇讚孩子,讓他知道,你在乎的不見得是功課,或許只是他會自己摺被子,主動照顧弟妹,能準時倒垃圾。
在人前誇他,明白指出他做得好的地方,孩子會知道,父母更看重的是這些小地方,他們就會持續做好,並且成為一個肯負責、有自信的孩子。
留言列表